第一篇:测量实习报告:实验四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及地形图认读12
实验四 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及地形图认读
一、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全站仪的构造和主要功能,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
2、了解地形图的内容,学会判读地貌和地物,并掌握地形图的应用。
二、要求
1、了解全站仪的构造和主要功能,熟悉全站仪主要部件名称和操作,练习使用全站仪测定角度、距离、高差等。
2、理解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区别各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初步掌握地形图地物的判读、确定点的高程、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
三、仪器工具
1、全站仪、反射棱镜、小钢尺、温度计,气压计、记录板。
2、1:1000或1:2014地形图一幅,直尺、量角器等。
四、实验时间
2学时,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地形图认读各1学时。
五、方法与步骤
(一)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
1、安置仪器:在指定点位上安置全站仪(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棱镜高。
2、认识仪器:指出全站仪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
3、角度测量:先将全站仪设置成角度测量状态,盘左瞄准起始目标,将起始读数置零(或所需数值),然后顺时针转动照准部瞄准终了目标读出并记下显示屏上的数据,终了读数减去起始读数即得半测回角值。倒转望远镜用盘右位置瞄准终了目标,读出并记下显示屏上的读数,然后逆时针转动照准部瞄准起始目标,读出并记下显示屏上的读数,盘右的终了读数减去起始读数得下半测回角值,两个半测回角值的平均值即得一测回角值。
4、距离和高差测量:先将全站仪设置成距离测量状态,输入仪器高,棱镜高,棱镜常数、气象要素,然后瞄准棱镜中心按测距键,约4秒后显示所测距离(按斜距键,得二点间斜距;按平距键,得二点间平距;按高差键,得二点间高差。)
(二)地形图认读
地形图上的地物地貌是用各种符号表示的,国家颁布的地形图图式是地形图 1
符号的统一规定,要读图必需认识图上符号,地形图使用者应当备有一本图式。读图应从廓外开始。以图为例,逐一叙述。
1、图廓线外的注记
(1)图名、图号和接图表
图名:每幅图可以图幅内的村镇、山头、湖泊或该地区的习惯名等命名,每幅图的图名注记在上图廓线的上方中央,按规定编码的图号在图名的下方。
接图表:在图名的左边,由九个矩形格组成,中央填绘斜线的格代表本图幅,四周的格表示上下左右相邻的图幅,每个格中都注有相应图幅的图名。当追索需要相邻图幅时,由接图表可轻易地检索到它们。
(2)地形图的比例尺
下图廓线的下方中央是地形图的数字比例尺。
(3)其它廓外注记
在比例尺的左边,注记了测图年月、测图方法、地形图采用的平面高程系统及图式的版本。
比例尺的右边一般注记了测图、绘图者的姓名。
左图廓外下部有测绘单位的名称。
除从这些注记可以明确地形图平面、高程系统外,通过测图年月可以推测地形变化的程度及地形图的可靠程度。测图单位为收集资料提供了可靠的线索。此外内外图廓线间空白处除注记坐标格网线的坐标数值外,也注记道路、水系的延伸去处,相邻区域的行政区名等。
2、地形图的阅读
用图目的不同,阅读地形图的侧重点亦不相同。读图也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例如先了解整幅图内地形起伏趋势与特点,然后才判读某部分的地形。
3、阅读地形图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不要求使用地形图的人一定会测绘地形图,但了解地形图的测绘方法和过程,对阅读和使用地形图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希望阅读地形图时注意下述两点。
(1)必需了解地形图成图时,对于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地物、地貌的综合取舍原则和在图上表示的方法。
(2)要用发展的眼光读图。因为地形图成图之后,实地的地物地貌仍在不断地变化,虽然测绘部门不断地修测或者重新测绘,但地形图总是赶不上实际的变化。因此用图时应当适应并接受这种变化,用发展的眼光读图、用图,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从地形图上获取所需的资料。
六、注意事项
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应在教师演示后进行;严禁将望远镜对向太阳或其它强光。
七、实验报告
(一)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
描述全站仪的构造和主要功能,写出自己使用全站仪测定的水平角、竖直角、斜距、水平距离、高差等。
(二)地形图认读
对阅读地形图的认识,描述出该地形图上的主要的地物、地貌。
第二篇:地形图测绘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前言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1,巩固和深化对《数字测图原理》课程的理解,具体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过程与测绘方法;了解数字测图的基本程序及相关软件的应用。
2,培养同学们的基本功,充分锻炼同学们在测,记,算绘个方面的能力。
3,帮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4,充分认识到测量工作的科学性,精密性,引导专业素质的养成。
5,培养同学们快速,严谨而有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任务:
1,每小组施测一条约600m的四等水准闭合路线。
2,每小组完成老师规定的图根导线测量任务。
第二部分,实习内容
一,实习项目:
在老师的分配下,本小组的实习任务由9月7日起,共为时30天,实习具体内容:在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东校区,对一条长约600m闭合路线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并且闭合路线所包含的区域中应有图书馆,运动场,实验楼等学校的主要地物。
二,测区概况:
水准测量与图根导线测量都在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内进行,由于学校整体建筑在低矮破碎的丘陵地形上,各点之间相对高程不大,这给水准测量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就在进行图根导线测量的局部区域来说,测区内树木,灌木较多,通视情况一般,且多陡坎,沟渠的复杂地物,给我们并不熟练的图根导线测量带来了一定难度。
另外,由于测区位于校园主干道附近,且周围有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设施,导致测区内人流量较大,容易对实习中的人员和仪器造成干扰或者带来危险。
在实习过程中,荆州市区的天气状况以晴阴天为主,并且时常伴随着小到中雨,气温也一直在12--25度徘徊,这些,也 ……此处隐藏5877个字……员的安排。
4.水准控制测量,测出各控制点的上、中、下丝读数,并记录。
5.闭合水准路线计算,计算出各点高程,核算超出误差重测。
6.使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导线外业,测出各控制点的角度和距离。
7.导线内业计算,计算出各点的坐标。
8.大比例尺地形图碎步测量。使用全站仪和小平板对碎步点进行绘制。
9.实习报告的编写。
10.报告考评及工作总结。
四. 实习安排
1.人员的安排:每个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测量安排工作。组长对组员安排有致,做到充分利用。
2.时间安排: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量任务。
3.测量任务的安排:按照流程进行。
五. 测量中要具体做到:
1. 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结构原理和用途,熟练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2. 明白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是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仪器误差:这是仪器本身在制造的过程过程中它的精度所决定的,属于客观误差来源。
(2)观测误差:由于测量者的技术及水平的限制,造成的观测误差属于主观误差来源。
(3)外界影响误差:测量是处于外界环境之下的工作因此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温度、大气折射、地球曲率、地面沉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很难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
3. 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要求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2)提高测量者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3)通过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减少误差。
4. 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还能提高测量的效率。
六. 实习内容
1.测量顺序
首先,进行仪器检校及踏勘选点,将控制点选在空旷、土质坚硬并且相邻点可以通视处点位选定之后,应立即画—个“十”字作为标志,并编写点号与组别,同时绘制“点之记”。
其次,进行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获得图根控制点的高程。 再次,利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的测量(平坦地区量距方便的情况下一般布设闭合导线)。
(1)以两个测回对水平角进行观测;
(2)边长测量,是利用全站仪来观测的,一般每两个控制点间的平距进行往返观测;
(3)平面坐标计算首先校核外业观测数据,在观测成果合格的情况下进行闭合差分配,然后由起算数据推算各控制点的平而坐标。
最后,完成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绘制。
(1)抄录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成果,展绘到图上;
(2)进行地形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
2.测量方法
(1)了解测区的基本地形条件,根据测区的范围及大比例尺(1:500)测图要求,确定控制网的布设方案进行选点。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地势平坦,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的地方,相邻导线点之间应该通视良好,便于测角和量距。点位选定之后,应画—个“十”字作为标志,并编写点号与组别。2.等外水准测量,用水准仪沿路线设站,单程施测,采用双面尺法进行观测,视线长度小于100m,同测站两次高差的差数不大于6mm,路线容许高差闭合差为?40lmm(或?12nmm),式中l为路线长度的公里数,n为测站数。在每个控制点上用 全站仪观测 2测回:要求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不得大于42″,两测回互差不大于38″。用全站仪对个导线边长进行往返观测,要求其相对误差小于1/3000。3.利用小平板仪与全站仪进行碎部点的观测与地形图的绘制。4. 进行地形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
3.精度要求
(1)采用双面尺法进行观测,视线长度小于100m,同测站两次高差的差数不大于6mm,路线容许高差闭合差为?40lmm(或?12nmm),式中l为路线长度的公里数,n为测站数。同一边往、返测高差之差不得超过4d厘米(式中d为以百米为单位的边长);路线高差闭合差的限差为?4?dn厘米(n为边数)。
(2)全站仪观测 2测回:要求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不得大于42″,两测回互差不大于38″。用全站仪对个导线边长进行往返观测,要求其相对误差小于1/3000。
(3)抄录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成果,展绘到图上,要求控制点间的图上长度与坐标反算长度之差不超过 0.3mm。站点经纬仪对中偏差应小于5mm,以较远的点作为定向点并在测图过程中随时检查,经纬仪法测图时归零差应小于4′。对另一图根点高程检测的较差应小于0.2h(h为基本等高距)。跑尺选点方法可由近及远,再由远到近,顺时针方向行进。所有地物和地貌的特征点都应立尺。地形点间距为30m,视距长一般不得超过80m。
第五篇:地形图测绘实验报告
专业: 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班级:0909053
地形图测绘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了解平板仪构造和用途,掌握平板仪的对点、整平、定向的
方法。练习用联合测图法或测绘测图法,以及碎部点的选择和跑点方法。以1:500的比例尺在1站范围测绘实验区地形图。
2、实验仪器和工具:经纬仪、平板仪各1台,水准尺2支,皮尺1把,记
录板1块,量角器1个,3#图纸1张。
3、实验步骤:测绘法测图
1、 安置仪器。安置经纬仪于01基础教学楼c座以北的草坪中设控制点
a,对中、整平,量取仪高i=1.545m,检测竖盘指标差x=-20’’,安置平板仪在经纬仪旁。
2、 定向。将图纸固定在平板仪上,选择另一控制点b,将测板连接在
脚架上安置在a点作ab为起始定向线,使ab方向与地面ab方向一致。
3、
4、 碎部点测量。在选定的碎部测点处立尺,用经纬仪测量各碎部点与b 的方向角、距离(视距测量法)、高程。 转动量角器使观测的方向角值对准起始方向线ab 量角器零刻画线
即为碎部点的方向,依比例尺计算出碎部点图上距离确定碎部点图上位置。
5、 不可通视区域的碎步测量。在测量教学楼时出现不可通视区域,利
用距离交会法以c座教学楼东西两处墙角为已测点测绘教学楼的不可见区域并绘图。
4、 实验分析:起始方向线的确定时由于是目估测板水平,会产生误差,对碎部点的测量会影响到后来的不可通视区域的测量,因此为提高测绘精度在对选为已测点的测点进行测量时应确保在容许误差内或多次测量,以减小在不可通视区域测绘时的误差积累。
文档为doc格式